9月底,珞博智能宣布完成了数千万元人民币的天使+轮融资,红杉中国独家领投,金沙江创投、零一创投等老股东继续加码。半年之内完成天使、天使+两轮融资,投资人阵容如此豪华,珞博智能及其所在的AI玩具赛道再度引发市场广泛关注。
关于再度加码的金沙江创投,有一个广为传播的插曲:四个月前,珞博智能创始人孙兆治带着名为“芙崽”的AI毛绒玩具找到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,仅用了短短十分钟,曾对机器人赛道“泼冷水”的朱啸虎就当场拍板,决定联合领投。
如今,“芙崽”月销超2万台,渠道预订单突破10万台,成为资本眼中“AI玩具元年”的爆款样本。
资本狂欢:AI风口遇上情绪消费
事实上,珞博智能的融资并非孤例。2025年1-8月,中国AI玩具领域投融资事件达17起,金额突破200亿元,较2024年全年2.49亿元,呈现指数级增长。96家投资机构密集布局,红杉、顺为、五源等VC巨头平均每家出手2.3次,字节跳动、京东、百度等科技大厂亲自下场,连特斯拉都推出了售价40美元的Tesla Bot玩具,上线24小时售罄,二手市场溢价至千美元。
丨珞博智能开发的AI玩具:芙崽
这场资本狂欢的底层逻辑,是对“情绪价值”商业化的押注。传统玩具行业毛利率徘徊在20%-30%,而AI玩具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价值升级:基础款毛利率50%-65%,中高端产品达70%-85%,日本LOVOT机器人等高端产品更是突破90%,远超泡泡玛特70.3%的水平。跃然创新创始人李勇曾公开表示,卖的不是硬件,是情绪寄托。其推出的AI挂件BubblePal一年卖出25万台,以389元单价实现近1亿元销售额。
技术降本则为这场盛宴添了把火。五年前,一套情感识别系统成本超200美元,如今轻量化模型将其压缩至50元,300元价位的AI玩具已能实现多轮对话。国产芯片厂商提供的高性价比解决方案,结合边缘计算优化实时交互体验,使AI玩具从高端实验品下沉为大众消费品。深圳华强北的工厂里,传统毛绒玩具嵌入AI模组后,售价从99元跃升至399元,毛利率瞬间翻了三倍。
火热背后:退货率何以高企?
市场的火热更是肉眼可见。电商平台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,AI玩具销量环比激增600%。艾瑞咨询预测,2025年中国AI玩具市场规模将达290亿元,2030年将突破850亿元。曾被认为是“伪需求”的AI玩具,已经走向了主流市场,开启了情绪陪伴的“全年龄段革命”,掀起了一场关于技术突破、情绪消费与市场边界重塑的产业变革。
在儿童市场,85后、90后父母将AI玩具视为“无屏幕教育工具”。数据显示,亚太地区的儿童对AI玩具的接受度高达87%,这背后是家长对“教育+娱乐”双属性的追捧——科大讯飞阿尔法蛋S1通过AI语音交互教孩子学英语,孩教圈“机械小专家”积木进入部分学校采购清单。不过,真实的用户反馈揭示了火热的另一面:电商平台数据显示,某爆款AI故事机的评论中,“对话卡顿”“回答答非所问”等抱怨占比超40%,部分家长吐槽“孩子玩三天就腻了”。
更具颠覆性的是成人市场的崛起。Z世代将AI玩具视为“数字宠物”,独居青年通过AI宠物机器人“Ropet”的触觉反馈缓解孤独,该产品在日本众筹平台上线一小时就筹得2700万日元,市场需求和号召力可见一斑。银发群体则推动适老化AI玩具增长,具备跌倒检测、心率监测的陪伴机器人在独居老人中的渗透率,预计将从从2025年的5%提升至2030年的20%。但同时,这种“情感代偿”也正在引发伦理争议:东京大学心理学研究人员预警,长期依赖AI陪伴的老年人,现实社交能力退化的速度超过其他老人。
更直观的是退货数据。电商平台数据显示,2024年AI玩具销量喜人的同时,平均退货率高达35%,远超传统玩具的15%,即便是爆款“芙崽”的好评率也仅有75%。
火热背后的这道裂痕,本质是技术理想与现实体验的巨大鸿沟。交互体验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困境最为致命。尽管多数AI玩具的语音识别准确率都号称超过95%,但真实场景中的“准确”可比计算意义上的准确更为复杂,局限性暴露无遗。多数产品仅通过语调识别情绪,无法理解语境:比如,当孩子说“我讨厌你”时,AI只会机械回应“别生气呀”,而无法捕捉到孩子可能因玩具无法解答数学题而沮丧。某头部品牌数据显示,AI玩具30天活跃率不足8%,远低于智能音箱的25%。
隐私安全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悬在头顶。2025年全球曝光的AI玩具数据泄露事件中,23%涉及儿童语音及行为数据被滥用。欧盟《AI法案》要求玩具企业通过“隐私-by-design”认证,但中小厂商合规成本高昂,有厂商坦言“为了压低成本,数据加密模块直接省了”。
而同质化竞争更是吞噬了中小厂商的创新动力。华强北方案商将AI模组价格压至百元,导致市场上充斥着“换壳不换芯”的产品——从399元的“小熊乐乐”到499元的“BubblePal”,核心功能都是讲故事、背唐诗。有从业者透露,其AI玩具首发价从199元跌至19.9元,仍积压10万件库存,“三个月就要出新品,哪有时间打磨体验?”
真需求还是新泡沫:技术革命与市场考验
AI玩具究竟是技术驱动的消费革命,还是资本催生的新泡沫?答案或许藏在需求本质和技术演进的交叉点上。
需求的真实性毋庸置疑。从儿童教育的“无屏幕化”刚需,到Z世代的“情绪代偿”,再到银发群体的“陪伴刚需”,AI玩具击中的是社会结构变化的深层痛点。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3.2亿,0-14岁儿童2.8亿,孤独经济与教育焦虑构成的市场基础真实存在。日本LOVOT机器人售价3万元仍供不应求,也说明只要体验达标,用户愿意为情绪价值支付溢价。
丨AI玩具另一头部企业——跃然创新,想要成为AI时代的泡泡玛特
但同时,泡沫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。当前,行业的估值逻辑建立在“硬件+订阅服务”的想象上,可现实是,用户内容付费意愿和整体付费率极低。更危险的是资本的“拔苗助长”——2025年至今,AI玩具赛道融资额同比激增,但技术突破速度远跟不上资本预期,这种“估值泡沫-产品粗糙-退货率高-再融资困难”的恶性循环,正在复制10年前智能硬件泡沫的剧本。
2014年前后,智能手环也曾经历类似狂热,厂商宣称“颠覆健康管理”,但因功能单一、数据不准,最终90%以上的品牌消失。殷鉴不远,AI玩具若无法跨越“体验鸿沟”,终将重蹈覆辙。
消费者退回的不只是商品,更是对伪智能的失望。只有当AI玩具深耕技术、瞄准场景、搭建生态,从“能对话的机器”进化为“懂共情的伙伴”,从“功能列表”蜕变为“解决方案”,这场情绪消费的AI跃迁才算真正完成。
结 语
从1902年面世的泰迪熊到2025年爆火的AI玩具,玩具的进化史本质是人类对“陪伴”的永恒渴望。AI玩具的终极考验,不是技术有多先进,而是我们是否准备好与“会思考的物体”建立情感连接,以及情感投射的边界究竟在哪里。
资本的盛宴终会落幕,技术的狂欢也会平息,但人性的需求永恒。AI玩具若沉迷于资本游戏,忽视技术伦理与用户体验,便只能沦为又一个待破的泡沫;若能守住“服务人性”的初心,跨越体验鸿沟,终将成为消费革命的推动者——而这一天的到来,需要的不是一时的狂热,而是对技术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洞察。
实盘配资平台APP,好配资炒股开户官网,好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