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周故都 丝路新城
编者按
在三秦大地的西北,有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城市——长武。这里是周文王先祖生活过的主要区域、是先周豳国的都城、是周礼的发源地。这里每一座山川、每一寸土地、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,见证着这座小城的成长与蜕变。如今,长武正以蓬勃姿态焕发新的活力,处处都洋溢着长武人民对这座小城的幸福感受,蕴含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。长武发布微信公众平台特开设【先周故都 丝路新城】专栏,旨在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、一张张精美的照片、一段段精彩的视频,全面展示长武独特的历史韵味、文化传承和自然风光,探寻那些藏在岁月深处的温暖与美好,品味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幸福味道。
岁月奔涌,壮阔波澜。当我们再次迎来镰刀锤头辉映的七月,中国共产党已走过104载风雨如磐、光辉奋斗的历程。近期,本专栏以红色文化为宣传主题,讲述长武红色故事,缅怀革命先辈事迹,教育引导全县干部群众追忆红色历史,感悟红色信仰,凝聚起建设现代化“富强美好”新长武的精神力量!
崔鹏程:一生赤诚映初心
展开剩余80%在鹑觚大地上,有一个名字如星子般恒久闪耀——崔鹏程。这位普通的农家少年,用一生将“为人民谋幸福”的誓言熔铸进生命的每一寸肌理。从延安窑洞的油灯下求索真理的青年,到长武山乡里躬身实干的公仆,他的足迹不仅刻进了黄土地的褶皱,更成为一方水土的精神坐标。
少年求知:从长武到延安
真理之光指引人生
1923年,崔鹏程出生于长武县城内一个普通家庭。幼年随家人迁居昭仁镇北关村后,他先后就读于长武私立昭仁小学、县文庙小学。天资聪颖的他,从小便以“学业出类拔萃”闻名乡里,更在求知中萌发了对“进步”的渴望——课堂上,他总爱追问“中国为何积贫积弱”;课余时,他常捧着《新青年》等进步刊物与同学热烈讨论。
1938年,15岁的崔鹏程以优异成绩考入彬县师范学校。此时的中国,山河破碎,抗日烽火燃遍华夏。在进步教师的引导下,他读到了《共产党宣言》,听到了延安“为民族解放而斗争”的召唤。“到延安去!”这个念头如星火般在他心中燃烧——那时的延安,是无数青年心中的“灯塔”,是追寻真理、拯救民族的精神高地。
他毅然告别亲人,徒步穿越封锁线,历时半月抵达延安。从此,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小城,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。在鲁迅师范,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;在延安大学,他与同学们围坐在窑洞油灯下探讨救国之道;在中央党校,他系统接受党的理论教育,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。
扎根热土:从地下斗争到解放战争
用热血铸就忠诚
1946年9月,组织一声召唤,崔鹏程放弃延安的安稳环境,带着“开辟敌后根据地”的使命回到长武。此时的长武,正处于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下,地下工作如履薄冰。他先是借住在官庄王宏儒家中,后通过兄长崔景星联络,秘密潜入县城王庶民家中,动员王庶民跟他一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。
1946年11月,崔鹏程介绍王庶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在艰难复杂的情况下,他冒着生命危险,发展党员、秘密在长武建立党的组织,壮大发展游击队,有力指导其开展武装斗争,让长武的敌后战场燃起星星之火。同时,他还动员和引导进步青年去边区学习、工作。特别是1948年4月,他在长武游击队遇到极大困难、面对成败存亡的紧要关头作出正确决策,指引其进入边区,列入西府总队建制,挽救了这一支革命武装力量。1947年4月至1948年5月,崔鹏程调任西府纵队宣传干事、股长,在战火中锤炼出“笔杆子”与“枪杆子”并重的本领;1949年5月,中共长灵工委改建为长武县委,他担任县委委员、宣传部部长,继续奔波于边区与国统区之间,为解放长武、解放大西北贡献力量。1950年,西北军政委员会授予他“解放西北人民功臣”荣誉勋章,这枚勋章,是他用热血与忠诚写就的青春答卷。
建设家乡:从宣传部长到父母官
用实干诠释担当
解放后,崔鹏程历任长武县委委员、宣传部部长、陕西省广播电台主编、陕西省建筑工程局办公室主任、陕西省委讲师团哲学教研组组长,在宣传战线上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鼓与呼。但最让他魂牵梦萦的,始终是生他养他的长武。
1962年,组织批准他调回长武工作。这一次,他先后担任县委副书记、县长。面对百废待兴的故土,他立下誓言:“要让长武的山绿起来,水活起来,老百姓的日子富起来!”
他首先打破封闭状态,热情吸纳各类知识分子、欢迎大专院校学生来长武建功立业,先后为教育、卫生、农林水电等战线吸纳了近百名专业人才。他常年抱病工作,夜以继日,跑遍全县200多个村庄,带领干部群众创办社队林场,规划农田水利工程。他关注民生,新建县医院,扩建城关第二小学,整修街道、解决人畜饮水难题,用一件件实事回应群众期盼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他始终牢记“统一战线”的重要性,主动团结知识分子、工商界人士,让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的道理在长武落地生根。
晚晴岁月:离休不离岗,余热映初心
离休后,崔鹏程从未把自己当成“闲人”——他把办公室搬到了家里,桌上摆着《长武县志》《农业手册》,他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:到田间地头调研,给年轻人讲革命故事,为家乡发展写建议信。
他常说:“长武的山山水水,都是我的根。”1984年,在他去世前的几个月,他还徒步去农村社队、农业科研中心、养猪场和水利工地,调研考察,了解情况。他看到当年亲手栽下的苹果树挂满枝头,当年规划的灌溉渠流淌着清水,当年推动建设的学校里传来朗朗书声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……
是的,长武永远不会忘记。在崔鹏程61岁的生命里,诠释了什么是“党和人民的好干部”——他是真理的追寻者,用信仰照亮前路;他是革命的播种者,用热血浇灌希望;他是建设的实干家,用担当造福桑梓。他的精神,如同长武的青山绿水,永远滋养着这片土地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。
参考资料:《长武红色故事》《长武不会忘记》
发布于:北京市实盘配资平台APP,好配资炒股开户官网,好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